滴滴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Robotaxi 中国前景可期

滴滴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Robotaxi 中国前景可期
2021年04月09日 18:25 AI财经

文 | AI财经社 吴傲寒

编辑 | 张硕

现实中的Robotaxi正在加速驶来。

4月8日, 滴滴自动驾驶发布了全球首支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视频。据悉,该视频从下午开始拍摄,历经白天、黄昏以及夜晚,测试车辆行驶范围覆盖了上海嘉定区人流密集的嘉亭荟商业区、工厂区、办公区和住宅区等多种复杂环境。

由于滴滴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表现,Udacity创始人兼董事长、谷歌无人驾驶项目创始人、“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在与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OO孟醒连线中表示,“视频中展现了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先水平”。

事实上,上述滴滴自动驾驶视频发布的时间节点十分微妙,就在不久前,自动驾驶公司Waymo首席执行官John Krafcik的突然离任,业界也随之陷入了低谷中的反思期。

鉴于Waymo拥有全球顶尖算法,却常年深陷亏损的泥淖中难以脱身,曾经许下的诺言至今无一成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L4级自动驾驶技术到底能否实现商业化落地,Robotaxi的时代到底会不会到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滴滴选择在此时发布全球首支自动驾驶连续5小时无接管视频,不仅能够证明自身在自动驾驶领域内的积累和突破,更可以在外界为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的未来而忧心忡忡时,向行业传达难能可贵的信心。

复杂场景中的逆光而行

当今,包括Waymo、滴滴、百度、苹果、特斯拉和福特等多家科技公司、出行公司和新旧“势力”车企均在向着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发起冲锋,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培育了全球自动驾驶产业链。但是,由于各家企业的自身属性以及基于受众和商业上的考虑,方法和路径却又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由于更加注重现阶段的实用性,类似特斯拉和小鹏汽车等车企是从低阶辅助驾驶向高阶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过渡,同时在解决消费者长途驾驶痛点的考虑下,也会优先考虑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等应用场景。

相比之下,类似Waymo和滴滴等科技公司和出行公司,由于面朝Robotaxi的星辰大海,则往往会选择跨越低阶辅助驾驶功能,而直接选择研发L4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Robotaxi未来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城市出行,由于城市道路相比高速环境更加复杂,故而对自动驾驶的研发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滴滴此次公布的连续5小时无接管视频号称“一刀没剪”,在公开道路测试期间,画面中虽然出现了安全员,但是其双手一直平放在方向盘下方的腿部,全程与方向盘并无任何接触。

视频显示,滴滴自动驾驶测试车面对的路测场景十分复杂,涵盖了狭窄路段超车、无保护左转以及大型路口掉头等,道路参与者也包括了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以及大型车辆等,可以说是完全还原了真实的驾驶场景。

画面显示,滴滴自动驾驶测试车能够主动识别各种交通标志以及行人和电动车等众多具有很大随机性的道路参与者,从而严格按照交通法规行驶,并且能够做到在前车忽然横插变道时能够及时避让,经过路口时也能抓住恰当时机转弯,在划有中心虚线的道路上行驶时还会主动发现对向车道的超车机会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路测期间,滴滴自动驾驶还检验了测试车应对连续逆光行驶的能力。众所周知,强光环境十分影响驾驶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用Sebastian Thrun的话来说,就是“像盲人开车一样”。

所以,逆光行驶对利用各种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的自动驾驶车辆就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据悉,滴滴自动驾驶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以及添加和光照相关的数据增强,可以确保在不同亮度下的感知效果,从而达到即便在严重逆光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准确识别和避让行人、汽车和其他物体的目的。

与此同时,除了基于测试车数据开展技术研发之外,滴滴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还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该区域的人工驾驶车辆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从而提升对交通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准确性,从而改善自动驾驶车在路口避让等交互场景的处理能力。

Robotaxi 在中国更有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出行平台,滴滴是比赛道上其他参与者更接近Robotaxi的玩家,当然也是最能感到焦虑的一方,而这或许也是滴滴选择重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自动驾驶成立于2016年,并于2019年8月升级为独立公司。2020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获得了软银超5亿美元的投资,今年1月28日,又完成了来自IDG资本和中信产业基金等多资方参与的3亿美元融资。

至今,滴滴自动驾驶已经在上海、北京、美国加州等多个地方获得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面向公众推出载人测试服务。今年3月,滴滴自动驾驶宣布与广州花都区达成汽车智能网联产业项目合作。

滴滴频繁动作的背后,是看到了自动驾驶赛道将会通向广阔的未来,那里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前景。

瑞银曾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美元。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2600亿美元。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把目前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完全替代掉,那么Robotaxi将是一个6万亿美元的市场。

不过,诱人的前景中也暗藏着危险的一面,这是一个极为长周期、重投入的行业,涉足其中的企业无不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John Krafcik从Waymo的忽然离职,便被外界解读为是替“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化落地遥遥无期”背了锅。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究竟有多少钱?孟醒曾表示,一辆测试车的改装成本就在100万元以上,如果再算上运维成本和安全员等人力成本,这个数字只会更高。自动驾驶技术和算法的训练需要依靠大量测试车采集数据,这就更加重了研发成本。

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Waymo的运营亏损已超过了200亿美元。或许正是因为财务压力巨大,所以直到今年4月,Waymo的无人驾驶车队规模大概还是700辆,距其2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此外,由于真实道路环境的复杂性远非模拟可比,所以也对数据的收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孟醒曾表示,一些驾驶环境中的长尾场景可能需要测试车跑1亿公里才会出现, 这对于一般拥有几十甚至几百辆车的自动驾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孟醒在此次滴滴自动驾驶公布的连续5小时无接管视频介绍称,仅仅是视频中出现的类似无保护左转场景,就花了“大概四到五个月的时间来处理”。

但滴滴自动驾驶公司背靠滴滴,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孟醒曾经表示,除了滴滴自动驾驶车队在搜集数据之外,滴滴网约车车载摄像头也能够覆盖50%的订单,“每年差不多有千亿公里视觉的数据量”。

更加重要的是,相比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更高。据德勤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48%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并不安全,而中国持类似观点的仅有35%。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在交通运输部去年印发的《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到要支持开展自动驾驶的载客和载货运输服务。最近在公安部起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中,自动驾驶也或将首次被写入国家级法律法规。

所以,以滴滴为代表的企业在数据、资金、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均占得了“后发先至”的优势,也难怪会有人说,在自动驾驶赛道前方的天空上,还是中国的月亮更圆。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