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新微评 | 从幼师下药看无中生有类谣言怎么破?

政新微评 | 从幼师下药看无中生有类谣言怎么破?
2023年06月27日 17:30 政新科技

如何辟谣才有效果

政新微评

近日

一个名为“反渣小分队!”的

社交群聊天记录曝光

一网民自称是幼师

利用职务之便给幼儿喂避孕药

这对话记录

引发了广大家长群众的

强烈愤慨与担忧

纷纷要求当地警方和

教育部门彻查此事

话题登上热搜

6月20日,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此案系犯罪嫌疑人田某为吸引眼球编造的谣言,该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警方通报一出,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除对田某行为表示谴责外,也对警方工作表示支持和感谢。

不过多讨论案件本身的情况

从舆情引导和新媒体操作角度

聊聊如何辟谣才能达到效果

辟谣是一个证伪的过程

如何证明网传信息是假的

本身可以从五个角度去考虑

01

从信源出发

让发布者的人设崩塌

初始信息的发布者有其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设定,现实身份如性别、职业、户籍地、工作地、年龄段、成长经历等,网络身份则是其平台活跃度,参与某类话题讨论的圈群,过往发布内容中体现的个人兴趣爱好、生活细节等,一个看起来身份设定越明确越具体的“网民”,其所发布的信息越可能被公众及媒体采信,特别是所谓实名制举报,或者是该网民账号内容从照片、地址、学历等信息能够对应看出是谁的。一个真实的网络信源一定比模糊的网络信源更有可信度。

因此,对于初始信息发布者的身份证伪就很重要,比如杏花岭警方通报中,网民“小问题水”的网络身份为女性,从事幼教工作,但实际犯罪嫌疑人田某却是男性,且其本人及亲属均无幼儿教育从业经历。这一点就是证明了田某的网络身份造假,如果能对其的真实职业和经历做进一步说明,效果可能更明显。

另外,“小问题水”的网络身份因田某采取注销昵称,令其的过往网络发言内容难被翻阅爆出,这个网民似乎就此消失,其实从一个侧面也让这条所谓“幼师下药”消息从一开始就有部分网民存疑。

02

从结果出发

证明无此情况塌

倘若某条网传信息,只有单方信源,且没有任何可以支撑或关联的延续信息,那这条传言也就大概率存疑。这种证伪角度是反推法,以“幼师下药”事件为例,如果按照“小问题水”自述已经采取了一段时间的“行动”,那涉及幼儿就没有任何反应,园方和家长就一点没有动静,倘若被发现又如何没有任何人报警,网上没有其他的一点关联信息,这本身就是一个破绽。

现实中,经查询各类报警、投诉、举报平台,均未发现任何所谓幼儿被下药的情况,这个基本事实也能证实网传信息为假。

03

从原始信息疑点出发

找出矛盾和问题

虽然此条线索只有网传的几张图片和寥寥数语,但从原始信息中仍可以找出疑点,比如“小问题水”称“幼师群里大家多交流这么干”,其实也是一个泛举证和零举报间的矛盾,倘若真有此类频繁的多次交流,又如何不早被发现并曝光。

此外,网传的聊天记录事实部分过于模糊,属于无时间无地点无经过的三无事实,只可归纳为“我是幼师给男孩子下避孕药”这句标题式的“实证”,从聊天中其他的反映看,有质疑有惊诧,却没吸引出“小问题水”的进一步爆料,这点从逻辑上也有反常。

对于各类网传信息,一定要从字里行间中去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点,公众对于原始信息产生疑问,自然可信度也就会随之下降。

04

从揭露目的出发

证明其行为逐利性

对于谣言,往往公众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为什么会编造这个,目的何在?因此,造谣者的目的一定要加以说明,“该人为吸引眼球”虽然可以一定程度证明田某网络行为的逐利性,但力度似乎还可以更深一些,比如其在网络聊天中的活跃度,其过往热衷参与的话题类型,其聊天的习惯方式,其是否有利用账号经营获利,其此次发布内容被关注后到自行注销昵称的心理过程等,这些虽然不是案件办理的必须要求,但对于解释其编造此谣言的心理会有着更深的揭示作用,或许随着办案的司法程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解答。

05

从处理结果出发

强化编造谣言要承担的责任

对造谣者的依法查处,既是回应公众关切,斩断谣言传播,本身的案件程序也证明了违法者的行为明确触碰了法律红线,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证据支撑。

查处力度本身,也是支撑传言为假的重要依据。倘若一方面说传言为假,一方面又没有跟进对造谣传谣者的处理结果,那公众也可能因此产生疑问,要么认为官方证据不足,要么认为对于造谣者高抬轻打,起不到警示作用。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