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家最具潜力的初创公司榜单发布,4家来自中国

全球50家最具潜力的初创公司榜单发布,4家来自中国
2024年12月19日 16:06 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网络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近期,硅谷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50家最具潜力初创公司榜单”(TI 50),这份榜单每年年底揭晓,旨在发掘在科技生态系统中取得实质性成功或具备变革性影响力的企业,被视为科技领域初创企业的风向标之一。

由于聚焦初创公司而非独角兽企业,TI 50设定了两个核心限制条件:

融资额低于1亿美元且估值低于10亿美元,成立时间不超过两年。

在此基础上,The Information通过评估财务指标、市场颠覆性、可扩展性以及企业为所属行业增添的独特价值,从全球范围内遴选出50家高成长潜力的初创公司。

在今年的榜单中,六家亚洲公司上榜,其中四家来自中国,

其中三家专注于AI应用领域。

这些公司展现了中国初创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实力,标志着亚洲公司正从“模仿”向“创造”迅速转型。

他们分别是:

银河通用(Galbot)

一家专注机器人自主学习和实物抓取的高科技公司,首款产品Galbot G1采用“纯仿真”策略训练,95%成功率抓取物体,甚至能开柜门、晾衣服等。创始人王鹤博士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背景,与北大合作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2024年完成超12亿人民币融资,背后站着美团战投、商汤、IDG等多家顶级投资方。

纵苇科技(zongweitech)

一家以直线驱动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磁浮输送系统研发公司,其sTrak系列柔性磁悬浮输送模块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和3C电子等领域,服务客户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富士康。核心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公司估值达1.42亿美元,年收入1420万美元,并于2024年5月完成近2亿元战略轮融资,投资方涵盖比亚迪、永鑫方舟等产业巨头和知名创投机构。

心影随形(Lynksoul)

用AI重新定义游戏陪玩的创新公司,通过打造数十个动漫AI角色,让用户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时拥有一个随时互动的“虚拟伙伴”。这些AI角色不仅能识别用户屏幕操作,为玩家加油、分享游戏技巧,还能就电影情节展开对话,为娱乐体验注入更多人性化与趣味性。公司估值9800万美元,2024年完成天使+轮融资,由鼎晖投资和范式基金领投。创始人刘斌新曾在百度、360和bilibili担任高管。

反曲(Recurve)

专注于AI原生数据编排的平台公司,为消费品、电商、制造、制药等行业企业提供高效数据汇聚和流转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适配AI应用的数据底座。目前其旗舰产品已进入迭代测试阶段,计划于2024年发布。公司估值3000万美元,预计2024年收入120万美元。创始人任栋霓是连续创业者,反曲于2023年完成天使轮融资。

不少人可能还有印象,之前全球知名媒体《金融时报》称,中国初创公司数量下降了98%,从2018年的5万多家锐减到2023年的1200多家,2024年更是雪上加霜。

看到这个数据,很多人可能心头一紧,但我们想感慨一句——

外媒每天都在写鬼故事,但,我们不能自己吓自己啊。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初创公司”这个概念到底怎么定义。

如果它指的是“新注册成立的企业”,那么数据根本不是这个剧本。根据官方统计,2018年中国新注册企业有680万家,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1008万家,增幅喜人。

而,如果非要狭义地定义为“拿到风投的企业”,那的确会看到一些下降:

2018年,中国有约19,882家企业获得投资,而2023年这个数字是12,666家,降幅为36%。

但,这叫“98%骤降”吗?

显然是夸大其词。

当然,如果仔细分析这个数据下降的背后,

一方面,跟宏观经济有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科技浪潮的转向。

2018年之前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入门槛相对较低,开发和迭代周期短,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是一个拿个PPT,几个人在地下室写个软件就可以拿大笔融资的时代。

但,现在资本和资源更多聚焦在“8+9”未来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更是大国博弈的焦点,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日前,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这些产业领域与移动互联网的差异,不仅仅在技术难度,它还需要更长的研发周期、更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面对更复杂的监管和市场环境,它是一场拼实力、拼资源、拼耐心的“长跑赛”。

所以,现在是一个全方位押注硬科技的时代,也意味着这是一个“更难,但更值得”的时代。

与其说初创企业减少了,不如说它们的生存方式在进化……

我们TOP研究院一直以来有一个偏激的观点:

一个城市是否有潜力,不是看它有多少GDP,也不是看它的房价如何,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孕育初创企业的能力。

初创企业就像是苔藓,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生存,而这样的环境就是一个城市的环境有潜力的标志。

2019年,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初创公司复杂性指数(Startup Complexity Index,SCI)”。研究人员的结论是:相较于专利数量和人口教育水平方面的指数,SCI与平均年收入、收入中位数、平均工作产出等代表地区繁荣的参数有更高的关联性。

换句话说就是:更合适初创公司生长的城市,更有发展的潜力。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让城市更能“种出”初创企业?

世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权威人士之一,Peter Cohan,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创业城市的框架,其中包括6个元素,这6大要素被作者称为Startup Commons,他们是:

人才、资本、支柱公司、大学、导师网络、价值观

首先就是人——创新的本质就是人。

Paul Graham有一个经典的观点:只需要两种人就可以创建技术中心:

有钱人和书呆子(rich people and nerds)。

“有钱人”即代表资本,风险资本家们如果看到另一家公司通过投资某类公司获利,他们就会寻找类似的初创公司。

“书呆子”则代表了创业者,是干实事的那一群人。而书呆子最喜欢的就是其他书呆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聪明人会去到其他聪明人所在的地方。

当初创公司逐步成长为支柱公司,这些公司又通过资金、人才和网络,反哺新一代初创企业——硅谷的苹果、谷歌、Meta等巨头便是典型例子,它们不仅是初创企业的早期客户,还提供资金和高端人才。

大学则是初创生态系统的重要孵化器。MIT和斯坦福,既提供世界顶级的学术资源,又促进了人才和企业间的自然流动。从教授创业到学生开公司,再到校企合作研发,大学的存在让城市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血液”。

MIT的风投+孵化器——The Engine。

来到六大元素的最后一项——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座城市的格调,体现在每位行人脸上的微笑、说话的语气和处事的风格。

创办初创企业基本上都是年轻的书呆子,因此城市必须吸引的是年轻人。许多创业中心都是有年轻感觉的城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必须是新的,而是一种“泡腾感”,一种年轻、自由、包容的氛围。硅谷最让人着迷的不是天才程序员扎堆,而是它对风险的高容忍度、对颠覆式创新的渴望。

这样的文化吸引的不只是创业者,也是未来的方向感。

至于如何才能变成创业城市,Peter Cohan也给了5个处方:

1:领袖

如果不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 这位晶体管的发明者来到硅谷,可能硅谷到现在仍然是农场。在剑桥,如果没有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多里奥特和麻省理工学院校友肯·奥尔森(Ken Olson),可能不会有风险投资行业。

2:提供想法和人才的大学

这些创业领袖们如果也只是单枪匹马,也做不出什么大的影响力,需要更多人才的支持。MIT和斯坦福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和创意上的支持,还通过学术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自然的人才流动。教授为公司研发、学生参与创业孵化器,学术界和商业界仿佛两根绳索,共同织出了创业生态的强韧网格。

3:循环效应——资本,人才和支柱公司将继续追逐成功的初创公司

一旦初创公司在一个地方取得成功,就会吸引更多风险资本和人才的涌入,形成“雪球效应”。更进一步,这些成长起来的公司会成为新的支柱企业,为下一代初创公司提供资金、人才和市场机会——正是这种自我强化的循环,让硅谷能够长盛不衰。

4:请保持耐心,这需要一代人

请一定不要着急,也请相信新开垦的荒地会逐步变成森林。波士顿和硅谷成为创业城市,也不是一夜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步的演化过程,真正的创业生态建设,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努力,需要20到30年才能取得有意义的成功,但大多数政客执政的时间并没有这么长。因此,政府做为支持方,而企业家,大学和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来推动本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可能会更好。

5:接受无常

今天引领世界的创业城市未必将一直如此,比如之前的底特律,现在的硅谷也部分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他们需要随时重塑自我,让城市的价值观保持对于新进人才的吸引力。

未来的创业城市,可能不会只有一个“硅谷”,而是分布在全球的多个创新中心。也许就在中国的某座城市,今天种下的这些种子,正在静默中发芽。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耐心的自信,以及一种勇敢的想象——

去相信,那片属于未来的森林,终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10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