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德馨
导读
长期以来,在内卷式发展模式下,竞争压力直接转嫁到员工身上,企业希望通过卷员工、延长工时来抢占市场。而如今,一些企业却陆续打响“反内卷”之战:继海尔“强制双休”、反对“形式化出勤”和大疆的“赶人下班”后,美的也开始“强制18点20下班”。那么,这些企业为何反内卷?中国企业到底还要不要卷?我们将对此展开讨论。
一、因何“内卷”?
一方面,在早期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不少传统行业企业通过提高员工工时实现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规模效应,以此带动业绩和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通过“两班倒”等制度延长产线员工的工作时长,以此提高产能,实现规模效应,抢占市场份额。根据同花顺财经报道,富士康员工月均工时达到280小时,远超法定月工作时长的167小时。
另一方面,近些年新兴行业超高速发展,行业内企业你追我赶,新产品层出不穷,为了避免掉队,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持续性的人力资源投入,比对手先推出产品,或在对手推出新产品后紧接着推出类似产品。例如,不少互联网企业将工作时长作为员工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员工加班时长进行考核,在此背景下,员工被迫“内卷”,“996”、“007”成为常态。
此外,也有一些企业主张增强团队及员工间的竞争,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内部设置赛马机制、末位淘汰机制,实现产品、人才梯队的优胜劣汰。基于此,为了能够在内部竞争中生存,员工“内卷”现象日渐加重。
二、为何“反内卷”?
有三点变化直接促使企业反内卷:一是企业卷不动了,二是员工不想卷了,三是外部不让卷了。
(一)企业卷不动了
很多企业意识到,卷员工的边际效应不断降低,不仅产品质量没提升、服务水平没改进,反而资源被浪费、效率被拖垮,甚至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透支企业未来发展。
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就斯曾表示,持续高压会导致"防卫性思维",员工将60%精力用于证明自己"在努力工作",而非真正创造价值。内卷之下,员工大量时间都在形式主义工作,聚焦在核心业务上的时间只降不增。数据显示,大厂员工日均有效工作时长仅4.2小时,其余时间被“表演式工作”、“表演式加班”吞噬。类似的,根据海尔内部调研,员工周末加班中仅28%时间用于核心业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为员工加班付出高额成本。除了负担法律规定的加班费外,企业还需额外承担包括车补、餐补等其他间接成本,长期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美的方洪波直言,“无效工时是吞噬利润的隐形黑洞。大疆则通过缩短工时节省夜间打车、餐饮补贴等成本,预计将节约超过2.3亿元的年运营成本。
(二)员工不想卷了
Z世代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自我”意识较高,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再愿意为了所谓的“奋斗”牺牲健康和生活。《中国Z世代求职趋势调查报告》显示,Z世代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是“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占比达到67.8%。
这种变化让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是否要继续卷下去。如今的招聘数据已经表明,“反内卷”的企业在人才吸引率和保留率等方面更具竞争力。人才吸引方面,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标明“拒绝无效加班”的企业,简历投递量提升210%。人才保留方面,根据HRinfo数据,强制下班制度实施后,海尔智家事业部员工离职率同比下降22%。类似的,携程混合办公试验显示,通勤时间的减少使得员工离职率下降31%。
(三)外部不让卷了
国家层面,2024年,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先后提出,成为国家整治重点。同时,《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修订案新增"隐形加班"认定条款,员工非工作时间回复工作消息超过一定次数可主张加班费,企业亟需对此进行整改。
同时,国际市场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在出海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劳动用工问题一直备受各国的监管。以欧盟为例,《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直接把“超长加班”视为强迫劳动。这意味着,若出海企业过度加班则可能被认定为强迫劳动,触及监管红线。事实上,不少出海的中国企业都曾面临劳动用工问题。因本土员工起诉加班文化,华为欧洲事业部在半年内流失了近23%的核心技术人员;大疆北美分公司也曾遭遇本土员工集体诉讼“996侵犯人权”……对此,商务部智库预测,若中国企业出海不能扭转对加班的依赖,2026年中国对欧出口或将萎缩8.2%。基于此,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反内卷”来规避劳动用工的合规风险。
三、企业该不该“卷”?
事实上,“反内卷”并非完全不“卷”,而是调整“卷”的方向,摒弃无效的“卷”工作时长,而是转向真正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卷”,即“卷”效率、“卷”创新。
(一)“卷”效率
“卷”效率并非“压榨”员工,让员工被迫提效,而是通过优化流程、升级技术等来帮助员工提升效率。比如,美的通过简化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把员工从低效的会议和汇报中解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赋能业务运转、驱动业务决策等,以达到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目的。
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算力赋能人力将显著提升员工效率。例如,ChatGPT-4.0处理标准需求文档仅需12秒,Midjourney则能在几分钟内帮助完成设计师一周的提案图等等。
(二)“卷”创新
“卷”创新并非将创新作为KPI考核指标,而是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激发员工及团队的创新力,推动产品的差异化研发甚至新业务的诞生,释放员工的创新价值。
以大疆为例,在实施强制清场措施后,大疆员工日均工作时间虽然从9.5-10.2小时压缩至7.2-7.8小时,降幅达到23%,但研发代码提交错误率下降18%,产出密度反向提升了15%-18%,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生产力显著提升。对此,大疆研发主管反思:“过去迷信‘加班出奇迹’,现在发现清醒头脑比疲劳战术更能激发创新。”
再如,海尔通过关闭周末食堂、切断加班后勤的方式强制员工双休,压缩员工加班时间。工作时长的减少推动员工聚焦核心业务,提升人均产出,推动企业价值创造。根据海尔2025年创新白皮书及一季度财报,在取消周末加班后,海尔研发人员人均产出反增20%,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22%。
“反内卷”并不是完全不卷,也不是简单的“少加班”“多休息”,而是从低效的“卷”工作时长,转向更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卷”效率、“卷”创新。这需要企业管理方式的调整、企业竞争逻辑的重塑,是一场深刻的企业自我革命。如果企业能抓住这个机会,真正从“内卷”走向“竞合”,从“低效竞争”走向“高质量发展”,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