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踏集团以1085.8亿元总营收跻身全球运动品牌前三甲,成为耐克、阿迪达斯之后首个闯入“千亿俱乐部”的中国品牌。
董事长徐阳的豪言更是点燃市场期待:“我就吹个牛,3年之内我们要在中国超过耐克!”
这份底气,源自财报中一连串高光数据——主品牌营收335.22亿、始祖鸟以36%增速强势补位、DTC直营占比超80%…
然而,站在千亿门槛上的安踏,面对的不仅是掌声,还有更高维度的审视:品牌打架怎么办?研发烧钱值不值?万家门店怎么管?
01 手抓超10大品牌,怎么不内耗?
安踏手里的品牌多到能打麻将。
从旗下的“主品牌安踏、FILA、DESCENTE、 KOLON SPORT 和MAIA ACTIVE”到通过Amer Sports间接掌控的Arc’teryx、Salomon、Wilson、Peak Performance和Atomic,覆盖全消费层级。
梳理下来,安踏至少用三招预防自己人抢生意的情况发生:
首先是分班教学,火箭班始祖鸟,主打户外爱马仕,专收有钱有闲的硬核玩家;精英班FILA,走时尚路线,瞄准中产的钱包;
基础班安踏专做性价比,大众定位决定价格区间,一双PG7跑鞋做得再好也只能卖299-399元。
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清晰定位,而且服务人群界定越来越细,徐阳曾拿儿童市场举例,他认为婴幼童(爸妈说了算)、小童、中大童(可以自己决策)消费者完全不同,不能放在同一个组织里,儿童(放在线下做好店效)和婴幼童(做成线上门店)业务必须进一步分开。
“只要赛道够细,没有人能打败你”,安踏CEO徐阳在中国企业家采访中曾提到,只有品牌切得足够细,围绕这个去反推组织、商品,才能成功把消费者锁得更牢。
细分策略确保每个品牌或业务线能够专注于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坚持独立作战,也能确保新业务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与传统业务争夺资源或市场。
比如刚开张的SV高端店缺爆款,店员眼馋PG7跑鞋卖得火,提出想挪几双来撑场面时,徐阳会下死命令,绝不让新品牌啃老,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容易产生依赖,反而耽误自己练就选品本事。
新业务宁可缺货也不碰大货,但这并意味着各部门之间完全割裂,实际上安踏内部又很强调资源共享。
原本安踏儿童和安踏成人是各管一摊。成人部只管做39码以上的大人鞋,儿童部觉得"小孩打专业篮球的少做了也卖不动”躺平好久了。
但徐阳厉害的一点在于敢直接拍板,让成人部从33码(儿童尺码)开始做,业绩还算他们一份。
这非常考验领导人的业务协同管理能力,做好了是把踢皮球变成抢蛋糕,做不好就可能让两个部门从互相推诿变成抢地盘的内耗。
类似的强管控+软协同的逻辑,上升到集团大战略,就是让“每个品牌实现零售运营效率的最大化”的前提,也是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进攻节奏的基础。
就像开车随时换挡,能保证集团永远有品牌在冲刺。
从财报数据来看,安踏似乎做到了,因为FILA增长放缓到6.1%时,始祖鸟和萨洛蒙却顶上去了。
02 一年砸20亿搞研发,如何花才算值?
有很长一段时间,FILA都在悄咪咪赚钱。
以前没什么竞争对手盯着斐乐,它能舒舒服服地待在自己那块地盘上,可这两年被盯得多了,就开始有点儿吃力了,增长速度也跟着慢了下来。
虽然FILA前CEO姚伟雄曾乐观发言:“不担心FILA是否已触及天花板的问题,以FILA目前的体量,是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
但是中国运动鞋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贴身肉搏:一边是市场规模滚雪球般膨胀产业集中度越来愈高,另一边是耐克、阿迪等国际巨头加大在华跑马圈地。
这场仗早就不拼谁店多价低,而是比谁家科技硬、产品溢价能力强。
正所谓得技术者才能吃上肉,所以不难看到安踏的解题思路一直很硬核:
比如自研"安踏膜",把冲锋衣防水性能拉到国际水准,价格直接砍到始祖鸟同款四分之一,风暴甲单品卖爆百万件;
还有FILA"柔心纱"面料,让运动服摸起来像婴儿服,靠着这点差异硬生生撬动10万+订单。
安踏深知要想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动,关键在于品牌力、商品力和零售力的综合运用,为此,集团在美日韩等6国设研发中心,拉上800家供应商和70所高校组队攻关技术研发好商品。
PG7跑鞋上市才三个月就卖了100多万双;C202跑鞋系列很多跑马拉松的人穿着它拿奖;安踏欧文一代(KAI 1)的市场关注一直不低…
目前的安踏在跑步、篮球、户外等不同运动领域,确实成功搞出了不少爆款单品。
不过也有不少新品遇冷,最明显FILA,老爹鞋之后就没再出过爆款,硬糖、鱼刺等老爹鞋被认为是缺乏突出性创新,而后推出的蕨草、可颂等在也被批评创新不足。
其实现在所有运动品牌的技术都卡在同一个水平线,A家的缓震科技和B家的脚感差不多,C家的设计抄D家的爆款。FILA想甩开对手两条街其实很难。
另外,年轻人现在口味变得太快了,前两年流行”老爹鞋",所有品牌一窝蜂做厚底,今年突然刮起”薄底极简风",库存全砸手里。
所以说,安踏一年砸20亿(2024年)搞研发,每天烧500多万,万一消费者不认账,也可能导致血亏。
如果押十次宝只能可能中一次怎么办?按照徐阳的理解,创新就是对失败的管理。
“因为90%的创新都是失败的,永远在赌10%的成功,所以一定要做好管理,保证在承担了90%的失败之后,还能拥有10%的成功机会。”
于是乎,C10、C202 GT PRO做试售后,即便亏了也要卖;还有零碳店(ZERO),就算还不能撑起一个独立的生意体系,但也必须要开出来。
因为,技术是场“延迟满足”的游戏,短期内看不到结果,长期坚持却有助于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要先占概念高地,卡住未来赛道,生意之后都可以慢慢调的。
03 上万家门店,关谁留谁才合理?
所有生意都是在变化调整中做起来的。
2008奥运会之前,安踏和所有国产运动品牌一样,玩的是“批发躺赚”套路,把货甩给经销商,也不知道卖给了谁,更不知道卖不卖得掉。
这之后,安踏用了十年时间,把自己从甩手掌柜逼成店小二。
DTC模式改革便是从代工贴牌走向自主创新转型的关键部分。
先拿FILA试水,跑通直营模式再复制;砸20亿收编经销商,自己抓库存调配;玩转潮奢SV店、环保0碳店、超级安踏大卖场等新店型,据估算,三里屯旗舰店月坪效干到2万/㎡(是普通店20倍)。
截至目前,安踏开启的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改革,已经狠狠提升了店效,但这之后究竟能不能带来效益的持续提升,徐阳眼中的问题关键是——“要依靠更好的店型、更好的商品、更好的商场”。
好的商场容易理解,比如在SKP开了SV;好的商品本质上是要看消费者买不买单,但倒推回来,徐阳认为,还是要做商品IP。
以前的安踏每季100%换新,后来学了始祖鸟重点死磕硬壳、软壳、风壳、鞋4个固定品类,于是也有了“安踏膜、风暴甲、空气甲”等一系列主打消费者心智的产品。
推产品,与其每季狂出100个新品,不如死磕三五个招牌菜。那开门店,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要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所以,当记者抛出“安踏品牌目前门店近万家,未来的开店规划是怎样的”问题时,徐阳是这样回答的:
“在我的规划里,一定会把安踏的店铺数量给减下来”。那具体怎么减,他的答案其实很粗暴:
就是留下店效超1000万元新店尖子生学留下,优化掉大把年店效100万元、200万元的老店学渣们。
目前安踏有两种开店模式:
一种是针对安踏这类大众品牌,大部分门店还是依赖经销商来管,利用他们的本地化资源铺设零售终端。
在小城市,经销商更懂本地人喜欢什么,在大城市,也会开加盟店,方便直接抓消费者喜好。
但是像FILA这种高端品牌就完全自己操盘,类似的门店都是亲儿子,从装修到卖货全权把控,这样能更敏锐地捕捉市场风向。
这也是第二种玩法,自己管店虽然累,但能精准把控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理想状态下,大众品牌有加盟商扛风险,高端品牌利润高能回血,凭借发展成熟的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安踏就能有效地监控整个价值链。
而且徐阳始终相信,门店才是最有效的传播,他曾在采访中指出:“单纯靠电商的那些全死了,因为品牌是需要实体门店去建立的”。
如果接下来要砍店铺,真正的难点可能是:如何安顿好低店效加盟商,以及如何降低直营店的高成本投入,从而让这场复杂的战略实验持续奏效?
04 巨头财经的思考:千亿是个新起点
冲进千亿阵营的安踏,看似顺风顺水,实则正在解锁商业世界的困难模式。
当旗下品牌扩张至20余个,如何让多品牌从规模优势进化为生态壁垒?;年砸20亿研发的“技术豪赌”研发的商品,能否持续占据消费者心智?;直营与经销的混合模式初战告捷,但万家门店的庞大体量如何轻盈转身?
这些问题答好了,安踏能成世界巨头;答不好,至少也给后来人踩了坑。
事实上,看它过去抄底豪赌FILA、鲸吞亚玛芬体育的那种狠劲,这场硬仗,有的打。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