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还有必要造车吗

小米还有必要造车吗
2023年03月30日 17:36 南风窗盐财经

文 | 何子维

编辑 | 宝珠

视觉 | 芒果

“你要战,那便战。”

3月28日夜晚,小米春季发布会的现场,卢伟冰一语挑衅的金句,再次惊醒梦中友商。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销量飘红的小米新手机,大众只当看了场传统节目,并无激起太多涟漪。

相比之下,此刻,外界更期待的、更关注的是,小米汽车。

且不说能够传出喜报,至少,何时能跑出来、怎么跑、跑多远——眼下,围绕小米四个轮子的质疑声此消彼长,雷军太需要孕育一个新故事,而且是提速孕育。

入不敷出时刻

3月24日,小米交出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成绩单。不成想,去年却成了小米自上市以来,首个营收、利润双双下跌的财年。

具体来看,小米在去年实现了总收入2800亿元,同比下滑14.7%;年内利润25亿元,同比下滑87%;经调整净利润85亿元,同比下滑61.4%。

放眼望去,满目的“下滑”二字,尽显小米的疲态。

论其颓势的缘由,一来,以智能手机业务为大本营的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低靡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大环境下,未能幸免。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亿部,小米位居全球第三

二来,主营业务难以为继,小米的造车新业务继续承压。

财报记录了这一入不敷出的时刻:“2022年小米对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所投入的费用为31亿元。全年研发支出达160亿元,5年研发复合增长率达到38.4%。研发人员占比进一步扩大至占员工总数的近50%。”

沉没成本还未来得及发生化学反应,人力的支出却在扩大。

盐财经翻阅小米招聘官网发现,小米正在北京、上海两地大量招聘汽车业务员工,职能包括研发、市场等方面,岗位数量超400个。

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的人才并不互通,而小米要付出的人力薪酬水平,只会高,不会低。

小米招聘官网显示:小米在北京、上海两地招聘汽车相关岗位数量超400个

虽然小米其他业务不乏增长,但却难以令市场兴奋——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后,小米股价已是跌跌不休。

从数据上看,外界认为,小米全资模式的造车,是负向拖拽。

但此刻,小米更愿相信,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难熬的。

按照雷军近期的说法,小米计划在明年推出第一款车型,最新财报也清晰表明“小米汽车继续保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那么,留给小米汽车量产的时间亦就一年。

倒计时的滴答声,催促着小米。

为了走出黑暗,雷军待解决的,除了按时交卷,还要搞定造车资质、化解造车带来的盈利失衡、释放后发优势、售后和维修冗余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步步为营,绝非易事。

在下定决心入局之前,雷军对小米九死一生的难度,一定有过充分的认知。这一点,我们相信。

但市场的残酷,或远比雷军想象中凶猛。

改命,褪去屌丝外衣

自打特斯拉和比亚迪——两个市占率和产能最猛的玩家——带头开启“降价大逃杀”以来,各路汽车厂商,尤其是燃油车企将中国汽车江湖搅得没了宁日。

在一声又一声降价之音中,车企们熬过了腥风血雨的3月。

生逢乱世,于小米,是雪上加霜。

电动车已如一片红海,传统车和新势力一同狂飙,即使手握百亿的说法为真,究竟是跨界选手的小米也难脱“起步太晚、时间紧迫”的头号问题。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

小米出身“极致性价比”。在手机市场溢价极其高的年代,雷军曾就凭借这一点给前辈们上了一课。

雷军以打造明星品牌为切入点,占据了供应链的高点,对供应链的上下游形成一种品牌势能,牢牢把控供应链,重塑链条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将智能手机的价格从高位上打了下来。

3月28日,春季发布会上,卢伟冰用低到离谱的价格和真诚的态度,宣布1TB存储的红米只卖2599元,再次打动了市场

经手机一役,小米让苹果和安卓,乃至三星和HTC都知道了,消费电子市场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中国。

基因很快蔓延开来,刻在了小米各个细分领域的产品身上,比如智能家居市场。

但如今,在车子身上,小米试图更换基因,试图改命。

准确地说,过去在其他产品上,小米早就尝试过改命。当年小米内部的“屌丝”言论,伤了无数人的心。

遗憾的是,褪去屌丝外衣,难度系数颇高,均无疾而终。面对汽车,一个全新的产品,小米又如何能将屌丝外衣穿上呢。

从盈利角度来看可能更清晰,除非培养较大量产规模,10万至20万元的电动车要盈利,本来就已属尴尬,更何况售价还要拐到10万元以下。

矛盾就出在这里:米粉会如何想。

试问,最初支持小米的多数人,是因为买得起苹果,但转头买小米?

试问,未来支持小米的多数人,会想要什么价位的车?

2021年2月,雷军邀请一些米粉做小米顾问,请米粉顾问到小米吃顿年夜饭

今天的江湖上,有关小米汽车的传言,包括价位,几乎一天一个样,我们以雷军的说法为准。

早在2021年,雷军直播中透露,小米首款汽车售价或在10万至30万元区间。

这个市场区间的竞争究竟如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10万至30万元车型销量在乘用车总销量中占比达到7成。

也就是说,这个区间是绝对的主流,大部分车企都卷在了这一赛道上。

而如果赶在3月“降价大逃杀”之前,雷军或许能够再次用传统基因,给各位友商上一课。

只可惜,没有如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中,除50万元以上市场,其他各价格区间同比均呈增长态势,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拼抢、血战,雷军从来没有怂过。但经营企业凭一腔热血,行不通。作为后入局者,雷军的头脑也保持着清醒,他明确指出,小米造车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挤进世界前五。

查阅全球汽车销售量,盐财经发现,2023年2月前五车企的排名是,比亚迪、大众、丰田、本田、长安。

这意味着小米若想达到目标,至少要顶掉其中的一个。

不仅如此,它还需彻底地甩开BBA、吉利、日产等老牌车企。

但进前五也容易,一位支持小米多年的米粉对盐财经记者简单粗暴地表示:“多吃进口猪肉,膘便长得快。”

雷军眼看这风继续吹

谈及价格的重要性,没人比雷军懂得更多。

但只论价格,却似乎还不够懂雷军这个老江湖。

为何?

这得从小米特殊的商业价值说起。

众所周知,从空调到烧水壶,再到旅行箱,从卧室到厨房,再到户外,小米生态对日常生活需求现在已基本能覆盖。

这也成就了小米AIoT平台的生机勃勃。数据显示,小米AIoT平台在去年已连接的智能设备数达5.89亿台,同比增长35.8%。

市民在小米体验店,查看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及其他家用电器

放在消费级物联网界,小米已经超过谷歌、苹果等更早就想发力该领域的企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

物联网就是一个不断收集数据的终端,当数据不停喂给了人工智能后,能为增长带来多少益处,近期AI的强势露出已经科普过众多。

汽车,则能让这个益处放大。

一名靠近小米的人士向盐财经记者解释道,车即载体,一旦成了,小米原有的生态内容,比如蓝牙、摄像头等,很大程度上可以应用在车上,最终实现物联网从弱到强的连接。

当人工智能被数据喂得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推送广告。

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两年前得知小米要造车时,车圈有一个流行说法:上车先看一段广告才能发动车子,就像小米电视的开机一样。

听上去有些令人发笑,但翻看财报,小米去年的广告业务收入约185亿,很可能这不是一句玩笑。

小米当然有必要造车,汽车这个市场的巨大程度,也足以容下每天都诞生一个新的品牌。

只是进一步问,尽管汽车是个百年产业,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想知道——当下的中国,追逐与生产电动车的,究竟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

蔚来汽车(左)、小鹏汽车(右)的生产线

服务有蔚来、性能有极氪、智能化有小鹏、细分市场有理想……有人说,后发制人的小米胜算不大;何况先于小米跨界造车的前辈,纷纷倒在了量产前夜。

还值得提醒的是,小米对造车的研发费用等投入,与新势力比较还存在差距,侧面说明了,小米的车想要得到市场的赏识,就得继续砸钱烧钱。

但说到创业、说到对科技的钻研,相信雷军是有信仰的。

当年,他为做金山,挑头带着一群人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地敲,就这么疯狂地敲出了一个民族软件。今天,我们有理由期待光荣与梦想重现。

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发布会上讲述了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决定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延缓,是最好的进攻。

两年前,在发布会中哽咽宣告“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时,雷军是最懂的。

一年后呢。

岁岁年年人不同。雷军曾经一则飞猪理论,被无数创业者奉为圭臬。如今,雷军眼看电动车这风真的来了,索然发现,站在风口的猪竟不知是不是自己。

对于当下的小米来说,与其预测,不如顺势而为。毕竟,被逼着倾其所有压制在电动车上的,不只雷军一人。

至于到底是要给消费者一样产品,还是给股东们一个交代,可能雷军自己也说不清楚。

短时间内的合谋能带来的繁荣景象,亦算是喜报。只是再大的风,也必有吹停之时,这或许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忘记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