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雪冰城以1.82万亿港元冻资刷新港股纪录,当古茗、茶百道等品牌扎堆赴港,霸王茶姬却却以“东方星巴克”的姿态逆势选择纳斯达克敲钟。这场看似"特立独行"的资本选择,实则暗藏中国茶饮品牌全球化的战略野心。
华谊信资本今天将通过对中国茶饮行业的上市数据的剖析,聊聊霸王茶姬拟赴美上市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从数据看霸王茶姬品牌国际化的决心
图源:华谊信资本制作
从图表可见,除香飘飘早期选择 A 股外,其余品牌均扎堆港股。霸王茶姬作为唯一美股候选者,其战略意图一目了然——借助纳斯达克的全球资本网络,为品牌出海构建融资与叙事双跳板。
二、文化突围:从茶饮到东方生活方式
霸王茶姬的差异化起点,在于将茶饮重新定义为 "东方生活方式载体"。通过产品设计、品牌叙事与技术赋能,其正在将茶饮品类推向新的价值维度。
文化符号的全球化编码
产品形态:独创 "茶碗杯型" 与 "水墨包装",已获全球设计专利
超级单品:"伯牙绝弦" 累计售出 6 亿杯,单杯原料成本控制在 4.2 元
文化 IP:与故宫联名推出限定款,开发 AR 互动体验装置
这种策略与 SHEIN、TikTok 等新一代出海企业异曲同工——用技术重构产品形态,用文化符号突破地域壁垒。其 "Tea Latte" 产品矩阵(对标星巴克拿铁)、"Tea Spresso"(对标美式咖啡)的品类划分,巧妙借用咖啡的现代化路径,为估值重构埋下伏笔。
三、估值体系的价值跃迁:奶茶→咖啡
2024年,霸王茶姬以20.3%的净利润率刷新行业认知——这一数字不仅高于蜜雪冰城的18.7%、古茗的17.4%,更将奈雪的茶远远甩在身后。但真正让华尔街心动的,是其将茶饮赛道估值体系重构的野心。
霸王茶姬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霸王茶姬91%的收入来自"原叶鲜奶茶"(Tea Latte),这一品类直接对标星巴克的拿铁系列。通过自动化制茶设备(8秒出杯)、极简供应链(库存周转5.3天)和超级单品策略("伯牙绝弦"售出超6亿杯),品牌成功将茶饮定义为"东方咖啡"。这种品类认知的切换,使纳斯达克给予其咖啡赛道的估值溢价——星巴克当前TTM市盈率31倍,而港股新茶饮企业普遍在15-20倍区间。
这种估值跃迁的本质,是对品类认知的重构。霸王茶姬通过技术赋能(数字化会员体系覆盖1.77亿用户)和文化符号化(故宫联名款、AR互动体验),将茶饮从“街头快消品”升级为“东方生活方式载体”,精准契合美股对“科技+消费+文化”复合叙事的偏好。
四、全球化跳板:纳斯达克的战略价值
与港股上市品牌不同,霸王茶姬的野心早已跳出中国市场。截至2024年底,其海外门店突破156家,覆盖新马泰,并计划2025年登陆洛杉矶。纳斯达克作为全球资本枢纽,既能为其海外供应链建设提供资金,更能通过“CHA”股票代码强化品牌叙事。
这种选择背后是行业的深层变革:当国内市场增速放缓至5.7%(2025年预计),出海成为必选项。霸王茶姬以“茶马古道”文化为内核,通过区域代理模式(类似瑞幸东南亚扩张)实现轻资产出海,海外门店平均6个月盈利,毛利率达68%,远高于国内市场的55%。美股对跨国消费品牌的估值偏好,恰好为其提供了资本助力。
来源:霸王茶姬官方微博
五、风险与挑战:全球化深水区的博弈
尽管纳斯达克给予高估值想象空间,霸王茶姬仍面临多重挑战:
1.市场接受度:美国茶饮市场以咖啡为主流,“Tea Latte”能否被接受存疑;
2.供应链压力:海外原料本地化与物流成本可能推高运营支出;
3.品类依赖:爆款“伯牙绝弦”贡献超30%销量,新品尚未破圈。
4.规模复制难题:国内同店GMV增速放缓(2024年四季度同比下滑18.4%),需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全球扩张。
霸王茶姬选择纳斯达克上市,本质是其全球化战略、品类创新与资本叙事的综合结果。通过美股市场的高估值溢价和国际影响力,公司试图将“东方星巴克”的愿景转化为资本价值,同时规避港股市场对茶饮行业的同质化估值限制。华谊信资本作为上市辅导机构将帮助有需求的客户完成中美合规辅导及 “文化出海 + 智能供应链” 资本叙事设计,强化全球化战略落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