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卫星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通信方式正迅猛崛起,通过卫星组成规模庞大的网络,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覆盖,成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法规和技术升级的多重推动下,卫星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22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148亿元,估计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6689.8亿元,预计2024年达到7265.6亿元。此外,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未来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一、定义及分类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按照轨道高度划分,通信卫星主要包括LEO(低地球轨道)、MEO(中地球轨道)、GEO(地球静止轨道)、SSO(太阳同步轨道)以及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基于不同轨道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传输延时、卫星寿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其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卫星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以及相关政策等。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主要负责开展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接受委托参与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研究、制定与修订,承担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组织开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位置服务技术应用和发展方面的学术交流等等。
2、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已逐渐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行业发展。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提出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广泛、深度应用,促进“云、网、端”资源要素相互融合、智能配置。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服务能力。此外,我国还推出相关监管政策,如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其中提出对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按照《电信条例》《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等规定,纳入现行进网许可管理。
三、发展历程
中国卫星互联网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从发展历程来看,2014年国务院60号文件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商业航天拉开序幕。2017年“行云”工程首颗实验星入轨,目标构建我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2018年“鸿雁”计划首颗实验星发射入轨;航天科工“虹云”星座实验星发射入轨,目标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概念;星网集团国际电信联盟申请“GW”星座计划,共12992颗卫星。2022年吉利集团发射吉利星座01组9颗卫星,开展商业航天探索。2023年工信部发布《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将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我国首颗超百G容量的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卫星成功发射定点。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卫星互联网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高新技术领域。这种综合性的技术特性要求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个领域的核心原理和技术细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需要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因此,对于新进入者来说,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卫星互联网的研发、制造、发射和运营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高昂,且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成本也会不断累积。此外,为了维持卫星的正常运营,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维护、升级和更换设备等费用。因此,卫星互联网的资金壁垒较高,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这对于资金薄弱的新进入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
3、资源壁垒
卫星通信需要占用特定的无线电频谱,而频谱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是有限的。随着卫星互联网需求的不断增长,频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新进入者可能需要面临频谱资源分配不足或难以获取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其服务提供能力。此外,轨道资源也是有限的,新进入者可能需要面临轨道位置申请困难、成本高昂等问题,这增加了进入市场的难度。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从卫星互联网行业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其中卫星制造主要为卫星互联网提供必需的硬件支持,是保障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卫星发射是卫星进入轨道、实现其功能的必要步骤,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卫星能否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进而影响到卫星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地面基础设施是卫星互联网得以运行的另一重要环节,主要用于接收、处理、转发卫星信号,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服务。下游是指卫星互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航空机载、应急救援、电子商务、能源电力、国防军事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将对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小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个领域,其中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大力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围绕“重基础、利长远”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继续围绕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领域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卫星应用业务稳步发展。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6.73亿元,同比下降30.53%,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宇航制造类业务上年同期在研项目的履约集中度较高,报告期项目立项进度较预期有所推迟,影响报告期收入的确认。归母净利润达到1.66亿元,同比下降43.59%。整体来看,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承压。
(2)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公司运营管理高轨通信广播卫星,能够为客户提供卫星运营服务、网络系统集成与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相关应用服务,主要业务流程覆盖卫星网络申报、协调及维护;卫星项目建设;卫星测控管理;业务运行管理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网资源,为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公司广播通信服务覆盖中国全疆域、周边及“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范围全球超过95%的海上航线,Ka高通量卫星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区域,能够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航空、航海、应急、能源、林草等行业及普遍服务用户提供高速的专网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为边远地区提供安全可靠、无缝覆盖的信息传输手段。从经营业绩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8.62亿元,同比下降2.94%;归母净利润4.06亿元,同比下降22.85%。
六、行业现状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通信方式正迅猛崛起,通过卫星组成规模庞大的网络,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覆盖,成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法规和技术升级的多重推动下,卫星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22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148亿元,估计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6689.8亿元,预计2024年达到7265.6亿元。此外,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未来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卫星互联网产业百科作为卫星互联网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卫星互联网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