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接入DeepSeek,为何从“全线投入”到“保守试探”?

大厂接入DeepSeek,为何从“全线投入”到“保守试探”?
2025年03月24日 19:12 Ai前沿圈

2025年初,AI领域掀起一场由开源大模型DeepSeek引领的技术革命。自今年1月DeepSeek宣布开源其R1系列模型以来,国内外超过20家科技巨头宣布接入,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国内头部企业,以及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等国际厂商。这一趋势在3月持续升温,据最新统计,国内月活跃用户超14亿的微信、百度搜索、腾讯元宝等核心产品已全面整合DeepSeek,甚至政务、金融、医疗等行业解决方案也开始采用该模型。

DeepSeek的吸引力源于其开源策略和技术性能。其R1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理解上表现优异,且部署成本大幅降低——清华团队数据显示,基于4090显卡即可实现“满血运行”,硬件成本下降95%。此外,DeepSeek的流量红利显著,其APP用户量在十天内突破1亿,远超ChatGPT同期表现。

二、接入策略分化:从“全线投入”到“保守试探”

尽管大厂纷纷入场,但接入策略差异显著:

  • 腾讯“激进派”:作为首个将DeepSeek整合至核心产品的企业,腾讯旗下微信、企业微信、《和平精英》、QQ浏览器等十余款产品全线接入,甚至自研AI助手“元宝”也兼容DeepSeek与自研混元模型。这一“全家桶”式布局旨在快速占领用户入口,巩固生态优势。
  • 百度、阿里“务实派”:选择在搜索、办公软件等主营业务中接入,但自研AI助手尚未全面开放融合。例如,百度搜索通过DeepSeek优化答案生成,阿里则在1688平台和天猫精灵中试点。
  • 字节跳动“谨慎派”:尽管旗下部分业务已尝试适配,但整体策略更强调自研模型独立性,反映出对技术自主权的考量。

行业专家指出,策略分化背后是技术路线与商业目标的权衡:短期接入可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但长期可能削弱自研能力。

三、机遇与红利:流量、商业化与生态共建

接入DeepSeek为大厂带来三重红利:

  1. 用户留存与入口争夺:以微信为例,搜索功能接入DeepSeek后,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提升30%,广告点击率增长15%。
  2. 商业化提速:企业级市场成为焦点。例如,禾盛新材基于DeepSeek开发政务一体机,单项目部署成本控制在250万-500万元,已获字节跳动、腾讯等订单。
  3. 开源生态共建:DeepSeek推动行业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协作”。腾讯、百度等通过贡献代码优化模型,反哺自身业务。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2025年是大模型商业化关键年,企业需在开源与自研间找到平衡点。”

四、挑战:技术缺陷与长期隐忧

尽管势头迅猛,DeepSeek的局限性不容忽视:

  • 技术短板:当前模型存在通用能力不足、提示词敏感、软件工程适配复杂等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反馈需投入额外资源优化提示工程。
  • 成本压力:尽管硬件成本下降,但大厂月均接入支出仍高达数亿元,部分企业陷入“赔钱赚流量”的困境。
  • 生态风险:过度依赖单一模型可能导致技术同质化。OpenAI、阿里通义等竞品正加速迭代,试图复刻DeepSeek路径。

五、未来:共生还是替代?

行业共识认为,DeepSeek并非“终极答案”,而是AI进化中的关键节点。其价值在于降低技术门槛,推动应用落地,但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仍需多元探索。当前,大厂正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

  1. 短期融合:通过DeepSeek优化用户体验,抢占市场份额;
  2. 长期自研:加大资源投入,如腾讯计划年内将自研模型参数提升至10万亿级,百度则聚焦多模态突破。

结语

DeepSeek的崛起标志着AI竞争进入新阶段——从单一模型性能比拼,转向生态整合与商业化能力较量。在这场变革中,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开放协作与自主创新将成为破局关键。正如腾讯AI实验室负责人所言:“未来的赢家,一定是既能驾驭开源浪潮,又能锻造自身技术护城河的企业。”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