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宣布,将斥资1万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多个配备AI工厂的工业园区,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规模化应用。这一投资规模远超此前与美国政府合作的“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初始投资5000亿美元),标志着全球AI与机器人产业进入全新竞争阶段。
根据规划,软银将通过AI工厂整合英伟达的Cosmos基础模型平台和Isaac GR00T运动生成工具,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模拟与决策能力。孙正义表示,此举旨在解决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终极目标铺路。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到工业革命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已迎来关键突破。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4年财报会议上透露,2025年将量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商业化。加州初创公司Figure AI也与宝马签约,计划四年内交付10万台机器人。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而马斯克更预言2040年全球机器人数量将突破100亿台。
孙正义的布局不仅限于硬件。软银投资的AI工厂将利用海量合成数据训练机器人,结合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使其适应复杂生产场景。英伟达技术负责人指出,这一模式可将机器人训练效率提升数十倍。
孙正义的“机器人执念”:从Pepper到万亿豪赌
孙正义对机器人的野心始于童年受《铁臂阿童木》的启发。2017年,软银收购波士顿动力和Schaft,试图打造情感交互机器人Pepper,却因市场接受度低而折戟。此后,软银转向仓储物流等生产效率类机器人,投资了Fetch Robotics、Berkshire Grey等企业。
此次万亿投资被视为战略调整的延续。孙正义坦言:“过去十年是试错,现在是规模化落地的时刻。”他援引Trask行业报告称,人形机器人将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而软银的目标是“让人机协作成为新常态”。
挑战与争议:成本、合规与公平
尽管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普及仍面临多重障碍。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指出,单台成本需从数十万美元降至2.5万美元以下才能普及。此外,伦理争议与工会抵制亦不容忽视。美国制造业协会警告,机器人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
对此,孙正义回应称,机器人将填补“劳动力结构性缺口”,而非完全替代人类。软银计划与政府合作制定伦理规范,并优先部署高危、重复性工种。
超越“星际之门”:AI基建竞赛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投资独立于软银参与的“星际之门”项目。后者由特朗普政府主导,聚焦智算中心建设,而孙正义的AI工厂则侧重制造业应用。分析认为,两者互补将强化美国在AI产业链的领先地位。
孙正义透露,软银已通过举债和资产处置筹集资金,未来十年将持续加码机器人赛道。他强调:“这是人类迈向ASI的关键一步,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未来:机器人与超级智能
孙正义的终极愿景是2035年实现“比人脑聪明1万倍的超级人工智能”。为此,软银同步押注芯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从数据到决策的完整生态。业界评价,这场豪赌或将重新定义全球工业格局,而孙正义能否复制投资阿里巴巴的成功,仍需时间验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