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为终端BG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在接受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专访时,针对人工智能(AI)的社会价值、人才培养及伦理问题发表重磅观点。他表示:“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人力不及的难题,而非取代普通人的工作。”这一论述迅速引发学界、产业界及公众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日科技领域的核心议题。
AI赋能千行百业:从教育普惠到高危作业
田奇指出,人工智能应聚焦于“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他以教育领域为例,提到成都七中通过直播屏幕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而未来AI可充当“智能辅导教师”,缓解师资短缺问题,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在产业层面,AI的价值更体现在高危场景中,如火灾救援、灾害勘探等传统人力难以覆盖的领域。对于近期热议的自动驾驶技术,田奇认为,与其取代城市出租车司机,AI更应优先应用于长途货运等易引发疲劳驾驶的环节,以减少事故风险并缓解司机短缺压力。
这一观点与华为长期战略不谋而合。早在2018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便提出,AI应“重构行业模式”,通过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2025年华为董事长梁华进一步强调,AI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潜力巨大,需优先落地信息密集与重复性场景,如金融、农业等领域的流程优化。
人才缺口500万:校企合作破解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AI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人社部报告,国内AI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达1:10。对此,田奇呼吁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AI是技术底座,需立足产业需求设计课程。”2025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启动本科扩招计划,新增专业集中于AI、芯片等前沿领域,扩招规模达150-500人,与国家发改委“双一流高校扩招2万人”的政策形成呼应。
华为自身亦通过“盘古大模型”推动AI开发工业化。该模型自2021年立项以来,已在煤矿、电力等行业实现应用,2023年更被用于阿拉伯语千亿参数模型训练,助力跨语言场景突破。田奇表示,此类技术将降低AI开发门槛,使更多从业者掌握基础技能,缓解数据科学家稀缺的长期困境。
AI发展的双刃剑
尽管AI带来效率革命,但其对就业结构的冲击不容忽视。田奇坦言,若AI盲目替代普通岗位,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与社会问题。这一担忧与学术研究结论一致。上海创新发展研究所2024年报告显示,AI已加剧劳动力市场两极化,中间技能岗位萎缩,而高技能与低技能需求上升。对此,田奇强调“AI需具备价值观”,在隐私保护、决策公平性等伦理问题上严守边界。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预言:“AI是未来三十年社会最大推动力,应宽容创新而非恐惧替代。”田奇的观点进一步细化这一主张: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协作,将AI导向“创造财富”而非“争夺岗位”的轨道。例如,华为与高校合作设立AI伦理课程,探索技术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
展望:AI如何重塑未来社会?
面向2035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目标,中国正加速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田奇透露,华为将持续投入AI底层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NLP)与芯片研发,以支撑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同时,华为云已推出全栈AI解决方案,降低企业部署成本,2025年单次大模型训练成本仍高达1200万美元,但规模化应用有望摊薄边际成本。
对于公众关心的“人机共存”议题,田奇给出乐观展望:“AI将解放生产力,未来人类或只需工作3-6小时,更多精力可投入创造性活动。”这一愿景与华为“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使命一脉相承,也为AI时代的人文关怀提供新注脚。
结语人工智能的浪潮势不可挡,但其终极使命始终是服务人类福祉。华为科学家田奇的论述,为技术狂热与就业焦虑并存的当下,提供了一条理性务实的路径:以人才为根基,以伦理为底线,以赋能千行百业为目标,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