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
2025年03月29日 17:33 Ai前沿圈

今日(3月29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项目,引发行业震动。这一言论与当前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热的投融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揭示了资本对商业化路径的审慎态度。截至发稿,金沙江创投尚未就此事向媒体作出官方回应。

朱啸虎:退出逻辑与反共识策略

朱啸虎在多个场合强调,其投资逻辑核心是“反共识”——即在市场分歧时布局,在共识高度集中时退出。他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预期已高度一致,但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因此“是退出的时机”。

他进一步解释,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技术成本高企,单台售价动辄数十万元,远超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二是落地场景模糊,许多企业提出的客户需求“更像是想象而非真实存在”。这与他在二级市场的策略一致,即警惕“一致预期下的高开低走”,并列举了2020年医药、2021年锂电等行业的教训。

商业化困局与美元基金困境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近年参投了非夕机器人、星海图等多家机器人公司。以星海图为例,尽管其2024年初完成天使轮融资后,近期又获得蚂蚁集团、IDG资本等加持,但朱啸虎仍选择退出。业内人士分析,这或与美元基金的策略调整有关。当前,国内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主力已转向国资基金,2025年机器人赛道投融资超百亿元,其中国资占比超四成。朱啸虎主导的美元系打法因募资环境变化,正逐渐失去优势。

张颖反驳:赛道长远价值可期

针对朱啸虎的“退出论”,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朋友圈公开回应:“朱老板别闹,以后优质机器人公司谁还会跟你聊?”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核心载体,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的关键期,短期泡沫属正常现象,长期必将孕育巨头企业。

张颖的立场获得部分产业界支持。长三角地区已有“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实现量产,12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将单台生产时间压缩至12分钟,产业链效率显著提升。此外,政策层面亦释放利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多地政府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园。

行业分化:理想与现实的对撞

朱啸虎的退出决策,折射出资本对硬科技投资的分歧。一方面,头部机构如高瓴、红杉仍在加注,看好人形机器人在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中的替代潜力;另一方面,商业化进程缓慢导致部分项目估值承压。以金沙江此前投资的某AI硬件为例,其通过微小性能优化即实现7000万美元收入,反衬出人形机器人“高投入、慢回报”的尴尬。

市场数据亦显示分化: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仅约1.2万台,主要集中于工业巡检、科研等小众场景,距消费级市场爆发仍有距离。

专家视角:理性与信心的平衡

多位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表示,朱啸虎的退出更多是基金周期使然,而非对赛道的全盘否定。“早期VC需在5-7年内退出,但人形机器人可能需10年才能成熟”,某人民币基金合伙人指出。技术层面,新华社近期报告强调,中国在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导致整机成本居高不下。不过,随着长三角等区域产业链协同加强,国产化率正稳步提升。

结语

朱啸虎的“撤退”与张颖的“坚守”,本质是资本对不同风险偏好的选择。人形机器人作为AI与实体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既需容忍短期试错,也需警惕脱离场景的盲目扩张。如何在理想主义与商业理性间找到平衡,将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关键命题。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