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突破:中国电建“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首秀!

又一突破:中国电建“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首秀!
2025年03月30日 17:32 Ai前沿圈

今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自主研发的“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公开亮相,并在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进入测试阶段。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工程智能装备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也为水电、交通等复杂工程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一、打破传统:机器人参数与核心技术

“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由中国电建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历时两年研发,专为复杂工况设计。其机身高度85厘米,自重20公斤,搭载200TOPS算力芯片,具备翻越15厘米障碍物、在15度坡道稳定行动的能力。机器人支持5小时超长待机,并以5米/秒的速度机动巡检,可覆盖长达3公里的运输线。

技术层面,该机器人融合了多光谱成像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精准识别设备表面裂纹、温度异常、异物入侵等故障,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生成巡检报告。这种“火眼金睛”般的检测能力,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盲区多、风险高等痛点。

二、实战测试:世界第一高坝的严苛挑战

此次测试地双江口水电站,坝高314米,是全球最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其防渗土料供应系统因地形复杂、运输距离长,被称为“胶带机博物馆”。过去,人工巡检需攀爬陡坡、穿越狭窄通道,耗时耗力且难以全面覆盖。

“智成一号”在此场景中展现了卓越性能:通过自主规划路径,机器人对胶带机滚筒、托辊、皮带等关键部件进行高频次扫描,成功预警多起潜在故障,保障了土料运输系统的稳定运行。测试数据显示,其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约50%,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

三、创新机制:从实验室到超级工程的跨越

中国电建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智成一号”的诞生得益于“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的全链条培育机制。团队在研发中攻克了复杂地形适应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难题,并引入人工智能模型优化决策逻辑,使机器人具备动态环境下的自主判断能力。

这一成果也是中国电建“智能建造”战略的缩影。近年来,集团持续推动工程机器人产业化,布局大坝智能碾压、隧洞施工等场景,旨在通过技术升级提升新质生产力,助力“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基建高质量发展。

四、行业意义:从水电到多领域的智能化未来

“智成一号”的亮相不仅为水电工程树立标杆,其技术路径还可复用于矿山、铁路、风电等领域的长距离运输线巡检。例如,在矿山场景中,机器人可替代人工深入高危区域;在光伏电站中,则能全天候监测组件状态,降低运维成本。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与工程装备的深度融合,智能巡检机器人将逐步成为基建领域的“标配”。中国电建的探索,不仅填补了国内长距离胶带机智能巡检的技术空白,更为全球工程智能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展望:迈向无人化与全球竞争力

未来,中国电建计划进一步优化“智成一号”的集群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并探索与5G、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构建“云端-边缘端-设备端”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同时,集团将加速技术出海,推动中国智能装备参与国际超级工程竞争。

“智成一号”的诞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中国工程人向智能化时代递交的一份答卷。在科技与工程的交响中,中国电建正以“机器人+”的实践,书写着基建强国的未来篇章。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