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隆重召开。会上,合肥市正式宣布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并同步推出一揽子支持政策,旨在加速智能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为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百亿基金护航,三年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作为政策核心,合肥市未来产业基金将分阶段投入: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涵盖数据采集与训练、零部件精加工、技术测评等关键环节;每年另设1亿元专项资金,直接补贴企业研发成本,降低创新门槛。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化应用”链条的关键支撑。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将重点支持三大方向:
- 核心技术攻关,如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卡脖子”环节;
- 场景应用拓展,包括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多元化领域;
- 国际化合作,推动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院士领衔“最强大脑”,重大项目签约超65亿元
大会现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等数十位权威专家,以及华为、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企业高管。该委员会将主导技术路线规划、项目评估与产业协作,构建“政产学研用”闭环生态。
同时,大会集中签约了总金额超65亿元的重点项目,覆盖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
- 瑶海区与乐聚机器人共建第二总部,聚焦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包河区联合中鼎股份等企业,推进智能驾驶与机器人协同创新;
- 高新区引入聆动通用、容知日新等企业,完善本地配套产业链。
“车机人”协同计划,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依托安徽汽车产业优势,合肥推出“车机人协同计划”,推动整车厂与机器人企业对接,三年内覆盖160家核心供应链厂商,并建设千台级机器人数据训练场,加速技术迭代。此外,合肥将规划“机器人小镇”,集成研发、制造、测试、应用于一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生态联盟成立,构建全球竞争力
为强化产业链协同,大会发起“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成员包括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华为、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30余家单位。联盟将通过联合研发、共享场景、人才培养等举措,推动跨领域合作。例如,阳光电源将探索光伏运维机器人应用,中科星驰则聚焦医疗机器人研发。
政策加码,剑指全国产业高地
合肥市早在2024年便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争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先导区。此次百亿基金的设立,进一步彰显合肥的决心。根据规划,到2027年,合肥将建成覆盖“整机研发—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并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
展望:从“合肥样板”到“全球坐标”
“智能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已经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合肥的基金与政策组合拳,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合肥有望成为全球智能机器人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此次大会不仅为合肥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基金撬动技术、以生态凝聚合力、以场景驱动应用。未来,合肥或将成为中国智能机器人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