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遭遇“至暗时刻”:财报暴雷,供应链重构加速!

芯片巨头遭遇“至暗时刻”:财报暴雷,供应链重构加速!
2025年04月07日 01:27 Ai科技网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一场剧烈的震荡。从资本市场表现到企业财报数据,从供应链调整到地缘政治博弈,芯片巨头们集体陷入“至暗时刻”。36氪通过多方调研发现,这场危机的背后,既有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压力,也暗含技术变革与国际竞争的深层博弈。

股市遇冷,行业ETF创历史最大跌幅

根据iShares PHLX半导体ETF(SOXX)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该指数累计下跌18.7%,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最大单季跌幅。头部企业中,英伟达、AMD等曾被视为“AI芯片黄金赛道”的代表性企业,股价较年初高点普遍回落超30%。分析人士指出,尽管AI算力需求长期看涨,但市场对芯片产能过剩的担忧加剧了短期抛售。

更严峻的是,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以手机芯片为例,OPPO等厂商的高端机型销量不及预期,其搭载自研芯片的Find系列市场反响平淡,导致库存压力攀升。韩国SK海力士虽与德国博世达成十年期汽车芯片供应协议,但其工厂事故引发的产能波动仍令行业蒙上阴影。

供应链重构:中国车企逆势扩产,比亚迪“百万级订单”搅动市场

在一片低迷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动向引发关注。据36氪此前报道,比亚迪已向英伟达和地平线分别下达百万级智驾芯片订单,计划在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系统。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智驾普及战”的开端,或将加速淘汰缺乏技术储备的厂商。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企业试图突围。地平线凭借软硬件一体化方案,以35.9%的市占率登顶中国本土OEM智驾市场。壁仞科技虽因代工限制暂缓先进芯片生产,但其与OPPO的人才流动(如前高管孙成坤加入哲库团队)显示产业链内部整合加速。

地缘博弈升级:美国出口管制与韩国“韩积电”计划

国际政治因素进一步加剧行业不确定性。美国政府计划授权谷歌、微软等云服务商作为AI芯片出口“守门人”,限制中国等国家获取先进算力。此举或迫使国内企业转向自主替代,但短期内将推高研发成本。

另一方面,韩国宣布投入139亿美元打造“韩积电”,效仿台积电模式强化本土制造能力。这一动作被视为对中美技术竞争的直接回应,但也引发对全球产能过剩的担忧。行业人士坦言:“地缘政治正将芯片行业撕裂为多个区域性市场。”

技术路线之争:定制芯片能否破局?

在技术层面,定制化AI芯片成为新焦点。高通拟收购Serdes巨头Alphawave,剑夺数据中心市场;中国移动发布400Gbps大云磐石DPU,试图在算力基建中分一杯羹。然而,定制芯片的高成本与通用芯片的生态壁垒,令企业陷入两难。

“未来五年,行业将经历残酷洗牌。”一位资深分析师对36氪表示,“只有同时掌握核心技术、供应链韧性及市场定价权的企业,才能存活。”

尾声:至暗时刻,亦是黎明前夜?

尽管短期挑战重重,行业长期前景仍被看好。据灼识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智驾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有望从15%提升至40%。此外,各国对AI、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将持续拉动高端芯片需求。

36氪认为,当前危机暴露出半导体行业的深层矛盾,但也为技术革新与格局重塑提供了契机。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芯片行业的每一次寒冬,都在孕育下一个春天。”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