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感恩有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感恩有您!
2024年09月10日 22:55 中国航天科工

今天是教师节,回望中国航天事业近68年峥嵘岁月,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胸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薪火相传。

“传帮带”、“导师带徒”是具有航天特色、培养青年骨干人才的重要途径。让我们重温航天前辈们“立德树人”“传帮带”的动人故事吧!

众所周知,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堪称中国航天事业的“总导师”。

他一生中,曾组织领导相关工作,创下许多“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开始起步异常艰难。组建之初,由于国内学校没有导弹专业,从全国各单位抽调的一百多名年轻科研人员,多是飞机制造、火车制造等相关专业,对即将从事的导弹事业一无所知,绝大多数连一枚真正的导弹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于是,钱学森亲笔拟定了中国第一本导弹教材——《导弹概论》,并用这份讲稿,亲自向青年科研人员多次系统地讲授“导弹是什么

钱学森撰写的《导弹概论》手稿

钱学森讲授的《导弹概论》共包含四讲:分别是“为什么需要导弹”、“推进系统”、“空气动力和结构”以及“制导问题”。

他的讲解既深入浅出,又逻辑严谨。青年科研人员,正是靠着钱学森一笔一画撰写的教材——《导弹概论》,开启了导弹基础知识的“扫盲”之路,并逐渐成长为共和国的“第一代航天人

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都是钱学森的学生,他们不仅把钱学森作为自己事业上的导师,更把他作为一生行为的楷模。

屠守锷曾回忆说,从钱学森的授课中,他深刻地认识到,导弹作为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武器,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关乎其的每一个细微思考,都必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国家的需要和利益出发

屠守锷更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守一生。

在国防部五院组建初期,屠守锷作为导弹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手下有10名新毕业的大学生。每次听完钱学森的授课后,他便结合自己参加飞机制造的工程实践经验,把学到的导弹知识和自己理解的导弹结构,讲解给研究室的年轻人。

钱学森的每一堂课,经过屠守锷的消化吸收和补充,再成为青年科研人员的业务培训课。就这样,屠守锷一边向钱学森学习,一边给年轻人讲课。

初出茅庐的导弹研制队伍就这样慢慢建立并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代科学大家的学问和风范,一点点渗透并根植于中国航天创业者的心灵中,为航天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学森(左三)与任新民(右一)、屠守锷(左二)、黄纬禄(左一)、梁守槃(右二)

当时,只要在北京,每周日的下午,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都会去钱学森家,大家在一起学习和讨论技术问题。这样为技术骨干“开小灶”,整整持续了10年。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后来也成为各自专业的领军人物,被誉为“航天四老”。

钱学森对青年骨干,总是以“启发式”进行技术引导,在讨论中,他从不会通过命令指挥大家如何做,而是在让大家感到受尊重的前提下,启发大家走向正确的研究道路。

曾与钱学森共事过的航天专家回忆说,自己向钱学森请教问题时,他从不说“你做得不对”,而总是说:“你换一个思路,再考虑行不行啊?”总是用商量的语气,但实际是在启发。

“钱老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

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应该要有创新。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他不仅鼓励创新,在教育理念上也很新潮。“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

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铭记师恩,薪火相传!

使命催征,重任在肩。如今,我们正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阔步走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

我们唯以实干实绩传承精神、展现作风、践行忠诚,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国有我,舍我其谁!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来源  ✎  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海报  ✎  张   彤、高   婕

摄影  ✎  宿   东、邓   莉、胡安琪、刘双群、周志东

编辑  ✎  高   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