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董明珠带着“格力造车”的豪言杀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比雷军早了6年;10年后,雷军的小米SU7已热卖32万辆,董明珠的“格力钛”(原银隆)却还在低调憋大招。3月12日,她向媒体透露,“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已铺开赛道。”
“十年磨一剑,剑呢?”很多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同样是跨界造车,雷军3年量产、流量拉满,董明珠10年长跑、越跑越静音。这场“造车马拉松”里,董小姐到底在坚持什么?为何不学学雷军的互联网思维?
1
“科技树”点歪了?
3月1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格力将不会造小轿车,只做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辆的研发和生产,而且“已铺开赛道”。

董明珠给出的解释是,这一决策是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这与公司在工业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更为契合。
显然,公众期待了10年的格力小轿车,基本是没戏了。“这不叫放弃而是战略选择,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董明珠如此挽尊。
早在2016年,董明珠力排众议,以个人名义押注银隆新能源。2021年,格力斥资18亿拿下银隆控股权,改名“格力钛”。
相比之下,雷军造车远比董明珠晚,如今却已量产上市。上周他表示,SU7在上市的11个月内就卖出了32万辆,并交付了18万辆。
这种反差背后,是董明珠坚持10年的战略执念:死磕钛酸锂电池。
这块被董明珠称为“黑科技”的电池,确实有过人之处:充电快、寿命长。但它的致命伤也很明显:同样体积的电池,别人能跑500公里,使用钛酸锂电池的车只能跑150公里,价格还更贵。
如果你是消费者,如何选择应该不难吧?
也就是说,当董明珠在慢车道上研究怎么让电池活到2050年的时候,雷军已经在快车道抢走最有价值的用户。
“雷军造车像开火箭,董小姐造车像在考古——技术可能很牛,但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啊!”一位网友如此评价道。
2
风口不等人
2021年,当雷军宣布造车时,业内一片唱衰:“小米入场太晚!”“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PPT骗钱!”
结果三年后,小米SU7带着“性价比版保时捷”的光环横空出世,21.59万的起售价直接让友商血压飙升。

雷军的成功,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他玩明白了互联网思维。从发布会玩梗,比如“Are you OK?”变身车机彩蛋,到全网测评轰炸,再到“创始版秒光”的饥饿营销,每一步都精准踩中流量G点。
更狠的是,雷军把“快”字诀玩到极致。小米汽车工厂从开工到量产只用2年,SU7从预热到交付不到半年,被网友调侃“雷军造车比董明珠发微博还快”。
这种速度的背后,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极致整合:宁德时代供电池、比亚迪做电机、自研车机系统——雷军不搞重资产投入,而是用互联网思维当“资源整合大师”。
相比之下,董明珠的格力钛坚持全产业链自研,从电池到整车亲力亲为,结果10年过去,技术有了,风口却快过了。
你不觉得,董明珠造车像是在实验室搞科研,而雷军造车像是在直播间卖货吗?一个追求绝对掌控,一个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如果继续深挖,这或许是两种思维的终极对决:董明珠在做“我能造的车”,雷军在造“用户想要的车”。
当新能源汽车进入淘汰赛阶段,雷军的打法显然更适配这个“卷价格、卷流量、卷迭代”的疯狂时代,毕竟风口不等人。
3
基因决定命运?
有人或许会问:董明珠这么猛的女企业家,抄个作业都不会吗?其实,抄作业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格力与小米的基因,从根子上就决定了两位大佬的选择不会相同。
众所周知,格力是传统制造巨头,董明珠的信仰一直是“掌握核心科技”,她可以为了一个空调压缩机技术研发投入10年,自然觉得造车慢一点无所谓。

而小米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雷军的信条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他敢all in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汽车,靠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极速响应。
原本一个造空调,一个造手机,井水不犯河水。但阴差阳错,他们都踏入了造车这个赛道,给我们展示了一场大佬级别的对决表演。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基因下的思维较量:董明珠一个像固执的工程师,雷军像精明的产品经理。
除了企业基因的差异,或许还有年龄与野心的不同。
董明珠年满七旬,需要为格力寻找一个“百年基业”式的答案,于是选择了长期主义;而54岁的雷军正处在“最后一次创业”激情中,他要的是在风口关闭前抢到船票。
所以,对于他们两人的选择,我们不必纠结于对错和输赢,他们只是时代投射在个体身上的不同倒影罢了。
无论是董明珠还是雷军,都是当今中国商业的翘楚,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制造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造车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历史地位。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