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从一级市场融资,26个英文字母恐怕不够用了。”这是投资圈最近流行的一句调侃。
说的是刚刚提交招股书的滴滴。
已经很少有人记得滴滴融了多少轮资,市场估测其从一级市场融资的金额高达200亿美金。再不上市,资本恐怕都不答应。
相比其它几家互联网新贵,滴滴近几年对外已属低调,但奈何每天影响太多人的生活,关注度居高不下。被乘客吐槽,被司机喊话,时不时曝出一起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但成立至今12年,外界很少了解滴滴的详细运营和财务数据,即使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平台。
此次招股书公开,终于可以清晰的看到滴滴的轮廓。业务覆盖15个国家,近4000个城市和县镇;每年有4.93亿用户使用滴滴旗下服务,1500万司机通过滴滴接单;每日有4100万笔订单通过滴滴旗下平台产生,一年产生3410亿元人民币交易规模。
业务方面,滴滴也由早期的网络呼叫私家车、出租车扩展至代驾、顺风车、共享单车、货运等出行业态,延伸至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造车等汽车相关领域,跨界至社区团购,海外进入外卖领域。
滴滴已成为一家提供多元化服务的互联网小巨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1353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早已跨入年营收千亿元俱乐部。
但滴滴至今依然亏损,2018年、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106亿元。能否盈利,何时盈利,或许将成为滴滴上市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市值将难以管理。
未上市,先“分拆”
滴滴和其它几家互联网平台公司有些不同,美团、小米、京东等上市时都尽量保持一体化,将创新业务打包上市,除了政策因素(比如金融业务)外,很少先行分拆,京东物流也是京东集团上市后才进行分拆。
滴滴尽管也打包了旗下的共享(电)单车、自动驾驶、货运、社区团购等业务,但是这几大业务早已实现独立融资,社区团购甚至从今年Q2以后不再并表,也就说滴滴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将剔除社区团购对公司的部分贡献,这可是当下最火的赛道。
据媒体报道,作为共享(电)单车的载体,青桔单车估值达到了19亿美元,滴滴占股88.3%;自动驾驶公司估值34亿美元,滴滴持股70.4%;滴滴货运估值28亿美金,滴滴占比57.6%;社区团购的主体品牌橙心优选估值18亿美元,滴滴持股降至32.8%。
作为旗舰,滴滴刚启动上市,旗下的子业务却早已准备“单干”,未来几年,程维和柳青或将程维敲钟最多的人。
从市场角度而言,这样的分拆融资,的确有助于降低滴滴的资金压力,借助外部资本快速抢占市场,毕竟在这些领域,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竞争对手。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滴滴的持股比例势必将被稀释,即使贡献了营收,但在利润方面将受到挤压。
滴滴对资本的青睐一以贯之,滴滴如此,子业务同样如此。但同样,随着资本的进入,创始人的控制权也将同步被稀释,这也是此次滴滴招股书披露后,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招股书显示,程维和柳青的投票权仅22.1%,软银为21.5%,Uber为12.8%。而同为IPO前,美团的王兴投票权超过45%,小米雷军的投票权超过50%,拼多多的黄铮更是超过80%。兴于互联网公司的AB股权,即在保障创始人团队(更直接一点就是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像滴滴这样的投票权分散,相对罕见。
未来,程维能否控制滴滴?滴滴能否控制那些独立出去的创新业务?
涨价提佣,难上加难
招股书显示,完成此次融资后,滴滴的投向主要有三个:1、约30%用于投资技术能力,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2、约30%投入国际市场;3、约20%的客户将推出新产品并扩大现有产品; 其余用于运营和投资。
和很多企业一样,滴滴在国内站稳脚跟后准备大举进攻国际市场。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
从招股书来看,滴滴的出行业务在国内已经实现经营利润为正。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近12个月,滴滴在国内的年活跃用户达到了3.77亿,国内司机1300万。尽管没有单独公布出行的用户数,但估算也超过3亿。
滴滴仅国内出行业务。1300万司机服务超3亿用户,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实现1332亿元(全平台总收入1353亿元)、1479亿(全平台总收入1547.86亿)、1336亿(全平台总收入1417.36亿),调整后息税前的经营利润分别为-2.74亿、38.44亿、39.6亿。
也就是说,滴滴的国内出行业务在2019年就实现了经营盈利。但是未来的空间还有多大呢?
首先,基于撮合双方完成服务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用户规模一旦进入3-4亿,将迎来一个瓶颈期,典型如同类型撮合服务的美团。那么用户已经超过的滴滴,在国内的出现用户数增幅势必也将进入一个瓶颈期。
更重要的是人均贡献收入,即使按照保守的3亿用户和1300万司机估算,2020年用户人均贡献445元/年,或者说司机人均贡献近10300元。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这两个数字是否还能继续提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户端,目前各区域出现新的平台,比如上海的享道、广东的如祺出行,还有全国市场的曹操出行等,再加上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作为入口搅局,滴滴网约车涨价暂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司机端的抽佣也压力重重,此前,因为30%的抽佣而被舆论围攻,滴滴公布了一部分数据,平台平均抽成20.9%,相比Uber超35%的抽成,这并不算高,理论上依然上上调空间,但就目前而言,上调无望。
而在这20.9%的抽成中,平台落袋的只有3.1%,其它10.9%返给乘客,6.9%用于经营成本。理论上,取消乘客奖励,平台的收入将大幅提升10.9%,这也是滴滴收入增长的一大空间,10%就意味着100多亿利润。
当然,这只是估算,因为在整个出行板块,滴滴的计算口径不同,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等以扣除司机收入进行平台的收入确认,而代驾则将司机的收入也算入营收,但目前代驾的营收占比并不大。
用户规模遇到瓶颈,叠加涨价提佣艰难,滴滴短时间内需要寻找更多的突破口。
进军全球,押注创新
因此,滴滴将30%的融资投向海外市场。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4.11亿元、19.75亿元、23.33亿元,调整后息税前的经营利润分别为-24.28亿、-31.52亿、-35.34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滴滴的海外布局始于2016年收购Uber(从此次股权架构来看,也可以说Uer收购滴滴),起于2018年进军巴西、墨西哥。目前,海外业务中除了网约车、代驾外,还效仿Uber推出了外卖业务,这是与国内的一大不同。
但是,进军海外难免遭遇自己的股东Uber,能否一战还不可知。目前Uber的业务已经覆盖北美、南美及欧洲、澳洲,已经形成先发优势。和阿里巴巴进军国际面临亚马逊类似,滴滴的对手不容小觑。2020年,Uber的收入700多亿元人民币,远高于滴滴在海外的23.33亿元营收。
同时,滴滴在海外的布局是继续出行+外卖齐驾并驱,还是聚焦出行也无从可知。如果选择前者,首先,滴滴在国内没有外卖的经验,其次,Uber的出行和外卖业务比例大概为6:4,难以扭转亏损态势。再加上疫情影响,滴滴的出海战略同样充满未知数。
而在国内,滴滴押注创新业务。尽管社区团购被央媒点名,但目前各家平台依然没有放松竞争,被视为必争之地,但这部分业务将不会出现在滴滴的财报中。其余如共享单车,从行业发展来看,很难单独成为“现金牛”,OFO消失,美团单车作为主业入口,哈啰单车估值大跌,青桔单车能否后来居上?
自助驾驶和造车,目前国内大部分押注这一业务的企业也都处于投入期,并且,滴滴作为网约车平台,还投入大量资源吸收和消耗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厂商的客户。比如汽车服务解决方案,为司机提供车辆、加油和保养维护,但这部分业务目前更多是作为主业的辅助业务,商业模式上难以成为收入的主力贡献者。
从目前来看,滴滴以出行为主业(国内出行收入占总收入94%),进行多元布局,甚至不惜跨界,成为一家四处出击的小巨头。但业务层面的问题,或许可以交给时间解决,其上市后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政策风险,如何严格遵守各地的法规,让平台上的司机和车全部“合法”?这也是滴滴在招股书中一再强调的风险。
首席观察团
专注科技互联网领域独家深度报道。
百家号认证优质原创万粉作者、今日头条认证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已在百家号、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网易、新浪、雪球、天天新闻等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无授权不得转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