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国青年报》刊发了“电话亭女士”的近况。
曾在海华小学门口电话亭蜗居了近一个月的“电话亭女士”已非青年了。
她告诉记者,她生于1970年,山东人,本科毕业,学化工的,之前是做国际物流的,后来到上海做外贸,疫情前在商场专卖店里做导购,个人也比较喜欢大牌,被记者采访时穿的外套是Chocolate的,挎的包包是MK的。在那篇刷爆朋友圈的爆文《被赶走前,她在红色电话亭里住了一个月》的文章描述中,居民远望时发现,她也经常换衣服,搭配得很得体很时尚。
细读两篇报道,我猛地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我觉得“电话亭女士”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很像,我甚至觉得,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而“电话亭女士”可能是大上海住电话亭而在意衣品的唯一的人了吧?于孔乙己来说,长衫是他作为读书人的象征,于“电话亭女士”来说,衣品是她作为坎坷沪漂的尊严。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其实是很有才学的,懂得一般读书人所不懂的第四种回字写法,而“电话亭女士”则是大学并轨前考入大学的,那时的大学录取率可比并轨后低太多太多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孔乙己懂得记账要把事由和价钱记清楚,比咸亨酒店的老板高明多了,孔乙己也知道咸亨酒店的伙计总往酒里掺水而且顾客根本没法发现,所以孔乙己从来不看着酒店的伙计,当孔乙己再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被老板问及欠钱,孔乙己苦涩的回了一句等下一回吧,而后又说,“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简单的几句对话,说明孔乙己很懂人情世故。
而“电话亭女士”也是一样,那个年代考入大学,完全可以证明她的智商,接受采访时说“我身体能这么健康地生活挺感恩的”“我从警察角度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警察做法)的”“我很感激这个城市”“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等等话语都能体现出“电话亭女士”的高情商,采访结束时,“电话亭女士”对记者说的那一番话,就不只是高智商高情商那么简单了:
你晚上7点以后,沿着黄浦江接到走一走,看看市井当中的普通老百姓,外地人或上海人,你会觉得他们比我更有采访价值。
更让我觉得“电话亭女士”和鲁迅笔下孔乙己有着同样精神内核的,是二人的经历和见识。
“电话亭女士”说,她最近一次回山东老家是在2020年11月19日,一个月后,她再次只身返回上海,她说,回到老家的小城市,回觉得自己像掉到了一个坑里一样,而她的家人又觉得她很不成功又很苦,还厚着脸皮赖在上海。
是不是跟孔乙己的人生经历一样,孔乙己的人生也很不成功,也很苦,还忍着其他顾客的嘲笑而常去咸亨酒店喝酒,是不是也被周围人视作厚脸皮?对于自己的人生,孔乙己的看法是“多乎哉不多也”和“君子固穷”。
“多乎哉不多也”和“君子固穷”都是记述子在《论语》中的孔子的话,两句都有其背景。
“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如下: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段对话中,孔子并不认同子贡说的话,孔子认为,他少年时因为谋生的需要,掌握很多小本领,但这些本领不但不能使他成为一名君子,反而会耽误他成长为一名君子,真正的君子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本领,只需要把一些必要的本领给学深学透。孔子更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为了生计所迫而多能鄙事,应该是让孔子深以为耻的。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如下: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期可以在某一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至陈,受困,有弟子病累而不能起,子路恼怒地去质问孔子,君子也会落得这般困厄吗?孔子回答说,人皆有落魄时,但君子能在落魄时固守本分,而小人则会在落魄时胡作非为。
孔乙己用“多乎哉不多也”和“君子固穷”来阐述他的人生追求,即不因困厄而去做“鄙事”而耽误学习,不因困厄而胡作非为(暗指丁举人之流通过龌龊手段获得功名)。
同样的,对于自己“很不成功”的人生,“电话亭女士”也有自己的看法:
反正来上海嘛,外地人肯定要吃很多的苦。
可能,在咸亨酒店的学徒和顾客看来,孔乙己的坚守没有意义,在“电话亭女士”的家人看来,“电话亭女士”“厚着脸皮在上海”的坚守没有意义,但在孔乙己和“电话亭女士”的心中,他们的坚守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孔乙己和“电话亭女士”都能在困厄中葆有爱心,孔乙己主动教酒店学徒识更多字,把茴香豆分给到酒店玩耍的孩子,“电话亭女士”能在居无定所时收养流浪狗,给狗狗打疫苗,把盒饭中的肉肉挑给狗狗吃。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