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时,我们都是无声的

被抛弃时,我们都是无声的
2022年12月27日 04:00 遙朢鷰園

我曾以为,一个人的执政理念不会轻易变。

就好比巴西总统博索纳罗,2020年怎么淡化新冠疫情,2022年仍旧怎么淡化新冠疫情。

现在看来,我错得十分离谱。

人总是会变的,哪怕是上了年纪,也未必如我原先预想的那样“顽固”。

短短几十天,高速上甩尾调头,疾驰赶上前车,终于不用再被某些人按上“逆行”的名头了。

那些刷着“火坑论”的人该放下盼望了,“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或许就是随便说说的,中国俗语,“靠山山倒靠水水跑”,西谚有云,“自助者天助”,以后,没有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防疫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吧。

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家人统一价值观,是全家一起严格防护,还是全家一起放弃防护,严格防护和放弃防护,各有利弊,都要事先想清楚。

无论如何,都要明白,这东西归根结底都是个传染病,哪个人都不可能24小时防疫,如果不能把家打造成最后的安全港湾,就没必要防下去了。

本轮疫情中,我跟好多人聊过,有的人根本不把这东西当回事,觉得早晚都得,得了挺一挺就过去,有的人觉得,这东西还是能不得尽量不得,后一种想法的人,一般都积极防护,但他们往往会被病毒偷家——病毒先感染了家人。

如果你的家人不想防护,我劝你就不要防了,因为你防不住,在防疫上的一切开支都会打水漂,如果你的家人想好好防护,你们就共进退,一同查缺补漏,尽可能地把防疫措施做实做细。

其次,我们要明白,当防疫责任全部压到个人身上时,感染风险特别大,心理压力也特别大,如果有可能,尽量跟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交,你们可以一起交流防护经验,可以互相打气,可以共同维护一个安全的小圈子。

再次,在一个放弃阻断病毒传播的社会里,太过积极的防护措施会被人笑话,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比如护目镜和防护屏,当然对防护很有帮助,但如果你走哪都是这套装备,必然成为另类。

第四,防护措施当然是越到位越好,但特别到位的防疫措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N95口罩,气密性更好,但长期佩戴也很闷,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疫情高峰期佩戴N95,非高峰期佩戴医用外科,回家之后摘口罩。

第五,没有百分百防感染的办法,每一种防护措施都是在减少我们被感染的概率,换言之,做好防护也不能保证百分百不感染,但做好防护大概率比别人晚感染、少感染,若是能顺利熬过感染高峰期,医疗没那么挤兑时,悲催地成了重症,家里积蓄还可以,大概率能抢到一张病床,活命概率还是蛮大的,从这一方面来说,积极防护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六,不管囤了多少防护用品,不管防护措施做得有多足,也要做好随时可能感染的心理和物资准备,这叫底线思维。这波新冠疫情中,很多人都发现,轻型病例的症状主要是畏寒、发热、疼痛、眩晕、鼻塞、干咳、咳痰,每一种症状都可以用药物或其他手段来缓解,多搜集案例,看看哪些药物的效果更胜一筹,然后在感染低峰时囤起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囤家用呼吸机,真缺氧时,吸上两口,还是挺管用的,总比抢不到床位时干瞪眼强。

最后,我想说,有些人,比如有基础病的老人、孕妇等需要常跑医院的,可能真的无法躲过高峰期,这得认命,但也不能认输,如果可以,还是要尽可能做好防护措施,想保护家里老人和孕妇的,更要做好防护措施,自己不成为传染源,他们的安全系数会大增。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